
《人生》读后感
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,你有什么总结呢?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。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,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人生》读后感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人生》读后感1读完了,有很多字不认识,也没查字典,算是囫囵吞枣。
这本书一开篇很是吸引我,使用半白半文的语言,煞是朴实,却着实把雅致两个字诠释的极好。不过后面似乎离雅致越来越远了,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改个名,叫做:人生忽如寄:跟梁实秋摆脱恶俗人生。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我觉得是轻讽刺。轻是因为篇幅短小,每一个主题都不会长篇大论,不会声嘶力竭,只是小小的反语,表达出观点点到即止。
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很多人,尤其是中年人。因为老年人的思想已经很难改变,年轻人可能感受还不深,或者年轻人的思想已经趋于先进,不必改变多少。而中年人,可能参与各种恶俗活动的人偏多(当然多是迫不得已,也可能被上一代人熏陶的差不多了),而又有改变的可能性。希望那些恶俗的习惯尽快被破除,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什么是真善美,并勇敢地去追求。
《人生》读后感2路遥的《人生》是父亲最爱读的一部小说,也许是由于小说中所描写的主要年代,与父亲的青年时代相近,他每提起这本书总是赞不绝口,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我的期待。虽然我曾在上大学时读过这本书,今时今日再读,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彼时看得是青年男女的爱情,此刻看得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 ……此处隐藏4929个字……《人生》,走近高加林,我不想从人物形象的表层系统上探讨才子高加林的悲剧性,也无意对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样的深刻剖析。不要说当时社会因素的纷杂,使他失去本我,没了自我。失去本心,纵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机遇,也无法实现超我的境界。
自始至终,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,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因此错过了太多,空留太多悔恨而终。由此,他的人生得以与茶具为伴,不乏“悲剧”。
起初,我与同上帝一般、众多读者一样偏爱着高加林,这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才子。而我却在读完此书之后要说,才子固然讨人喜欢,讨我喜欢,而道德品性是不是更为重要,更为致命呢?而名利地位权利金钱面前,是不是能把握住爱他的人,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?这些问题显得又格外重要。
《人生》读后感15今天,我读了一篇故事《100℃人生》。
故事讲的是教授的一群学生要离开教授毕业了。最后一堂课,教授把他们带到了实验室。一开始,教授取出一个玻璃容器,又注入了半容器清水。接着,把水冻成了晶莹剔透的冰块。然后,教授把盛冰的玻璃容器放在酒精炉上,并点燃了酒精炉。过了没多久,容器里的水蒸发干了。教授瞅了一眼那些迷惑不解的学生说:“水有三种状态,人生也有三种状态。冰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。人生的状态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。”
是啊!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℃以下,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是冰,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;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,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,他能奔流进大河、大海,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;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100℃的炽热,那么他就会变成水蒸气,成为云朵,他将飞起来,他不仅拥有大地,还能拥有天空,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。